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年制本科)
专业概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2004年开始进行本科招生,2010年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4年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20年被批准为西安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已招收本科生十七届。
本专业拥有一支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学特色鲜明的双师型的教学队伍,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聘教师组成,13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8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为83.3%,半数以上具有双师资格。
本专业秉承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实践,学、产、研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工程项目实践及各类专业大赛,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行业和社会的需要,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已形成特色鲜明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与中兴通讯、中软国际、神州数码、亚信数据、科大讯飞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行产学研合作办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具备扎实专业基础、较强专业技能及外语综合运用能力,有一定的项目开发与管理经验,服务于地方经济和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需要,立足西安,面向陕西,辐射全国,能够在计算机软硬件相关技术领域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开发、测试、运维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涵盖:学科基础模块系列课程、专业核心模块系列课程、专业方向限选模块系列课程。
主干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导论、离散数学、电路基础、数值计算、网页设计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字逻辑、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
实践环节:课程设计、项目实践、企业生产实习与实训、毕业设计。
就业方向:计算机工程,软件开发
学位授予:工学学士。
软件工程(四年制本科)
专业简介:
软件工程专业为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本专业目前拥有一个省级实践教育基地、一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一个市级移动电子商务工程实验室、一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两个省级教学团队。软件工程专业拥有一支由专任教师、兼职教师、企业外聘教师组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软件工程专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适应IT发展,以校企合作为抓手,突出技能培养,以工程教育为主,兼顾学科教育,增加办学活力。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课程的设置依托IT企业主流技术,旨在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软件工程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和学科竞赛活动。近几年来,学生多次在“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获批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西安,面向陕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软件工程素质、熟练的软件开发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较强的竞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计算机软件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软件工程专业主要课程包括: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语言、数值计算、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概论、计算机网络、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编译原理、软件测试技术基础、Linux操作系统开发技术、Web开发基础等。
本专业分为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方向、移动互联开发技术两个方向。
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方向主要课程包括:Java EE应用开发技术、大型数据库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移动互联开发技术方向主要课程包括:Android系统开发技术、嵌入式系统基础、iOS系统开发技术、微信小程序开发、WebApp开发技术等。
实践环节:程序语言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综合性项目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军事训练和公益劳动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数学与应用数学(四年制本科)
专业概况: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198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开始招收本科生,是我校最早开设的三个本科专业之一,2009年获批为西安文理学院重点建设专业,2017年获批为陕西省一流培育专业,2019年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博士7人,硕士12人。近年来,教师获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竞赛西北赛区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校级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批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SPOC课程5门,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本专业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导向、特色发展、服务地方”的建设思路,突出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全过程、多路径、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师教育体系,拥有包括西安高新一中、西电附中、周至中学等省级示范中学在内的10余所优质教育实习基地,培养的学生在本地区的基础教育行业中发挥着骨干作用。
培养目标: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西安,面向陕西,依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地方基础教育数学教师队伍建设需求,培养身心健康,坚持扎根基层,矢志奉献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师德师风优良,数学学科知识扎实,逻辑思维能力强,兼具数学文化底蕴与现代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能力突出,注重反思创新,能胜任基础教育学校、培训机构数学学科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研究工作的中学数学骨干教师。
课程设置:
本专业所属主干学科为数学学科,共开设六大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集中实践课程课和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课程。
核心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复变函数,计算方法,数学教育学,初等数学研究。
实践环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毕业论文、教师基本技能训练。
就业方向:可在中小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
学位授予:理学学士。
电子信息工程(四年制本科)
专业概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根据学校定位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本专业秉持“紧跟专业领域发展方向,全面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培养优秀的电子信息技术软硬件应用型人才”的建设思路,人才培养突出了扎实掌握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强化工程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强等特点。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5位博士学位来自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名校,在读博士1人,硕士学位7人,具有高级职称4人,35%的教师拥有企业研发工作背景。近年来,教师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各1项。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数理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能够从事电子信息系统、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及通信领域相关的软硬件设计与开发、系统测试与分析、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设置:
电子信息工程课程体系主要涵盖:学科基础模块系列课程和专业核心模块系列课程,专业方向信号处理与通信模块和嵌入式系统设计两个模块。
主干课程主要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DSP处理器及应用、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子线路、EDA技术及应用、嵌入式处理器及接口技术、数据结构、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开发等课程。
实践环节:课程设计、企业生产实习与实训、毕业设计。
就业方向:
近年来,平均就业率超过90%,主要在西安、上海、深圳、南京等地区的大中型企业就业,从事电子产品研发、通信设备研发与维护,软件开发以及电子信息行业管理工作。部分学生考取了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学位授予:工学学士。
物联网工程(四年制本科)
专业概况:
物联网工程专业经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于2014年开始进行本科招生,于2019年获批为西安市重点建设专业,于2020年获批为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3人,55%教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博士6人,占比55%,一名教师入选“陕西省第二批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40%教师具备双师型资质。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好,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计算机网络》课程被评委陕西省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近几年专业建设发展迅速,先后与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除计算机类实验室外,还建有物联网工程综合实验室、大学生物联网创新综合实训室及支持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西安市物联网应用工程实验室、西安市网络空间安全实验室,为学生开展物联网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近年来教师指导学生在物联网设计、软件设计、机器人、互联网+等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荣获国家级、省级奖励28项,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项。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面向地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物联网工程领域从事嵌入式系统和应用软件开发,并能从事物联网系统分析、规划、设计、运行维护与管理,身心健康且具有团队精神的物联网工程技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涵盖:学科基础模块系列课程、专业核心模块系列课程、专业方向限选模块系列课程。
主干课程主要包括物联网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Java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开源硬件与编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单片机原理及应用、Java EE开发技术、Linux操作系统、物联网通信技术、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等。
实践环节:专业见习、课程设计、物联网项目综合设计、专题讲座、企业生产实习与实训、毕业设计。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物联网和IT行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和信息安全等领域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工作;或在各级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电子政务等信息管理工作;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还可以选择继续攻读计算机、电子信息、通信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学位授予:工学学士。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四年制本科)
专业概况: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于2019年经陕西省教育厅和教育部批准设置,其前身是2010年设置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18年成立了西安文理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应用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272人。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人,博士4人,硕士7人,教师分别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
本专业秉持“坚持理科特色的同时,积极进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建设思路,采取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模式,在阿里云大数据应用学院、鲲鹏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框架下,培养当下最热门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算法分析等行业急需的人才。
培养目标: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及分析应用技术能力;具有将领域知识与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融合、创新的能力;能够从事与大数据有关的科研、开发和应用领域工作,具有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等交叉学科素养和宽广视野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课程设置:
主干课程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数学建模、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Web前端技术、开源大数据核心技术、Python程序设计、数据可视化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进入相关企业从事大数据系统研发、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分析等工作,担任大数据系统架构师、大数据系统分析师、Hadoop开发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数据挖掘工程师、大数据可视化工程师等岗位工作。
学位授予:理学学士。